你应该了解的中医药文化

阅读:5212

我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的神奇魅力不仅在于其实际的治疗效果,更在于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休戚相关。


我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的神奇魅力不仅在于其实际的治疗效果,更在于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休戚相关。

一、中医起源传说

一般认为中医起源于华夏先民长期的劳动实践,是对生命现象的感知与陈述,是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而留下的丰富而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关于医药起源,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始于黄帝,一说始于神农,一说始于伏羲,他们分别被看作是中医学、中药学和针灸学的开创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医已初具雏形,但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只留下了一些神话传说,如"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岐黄之术"等。《汉书·艺文志》中指出,灸熨、针刺和汤药是中医的三大基本治疗方法,其中灸熨源自于人们对火的应用,针刺源自于对石器的使用,而汤药则产生于对食物的寻找过程。这些在原始阶段的偶然发现,后来则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确定的知识,形成了中医药发展的源头。

15235857898758451e4cb28.jpeg

图1:古九针图(针砭用具)

二、医史春秋

殷商时期,或者更早一些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巫术盛行,当时巫、医为一职,称为巫吏,医术只是巫吏控制下的一个手段,没有独立的诊疗权力。商汤宰相伊尹创立中医汤剂之后,医学与巫术开始分道扬镳。

1.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中医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大变革的年代,思想、文化、学术空前活跃,"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也得到空前发展,积累了较多的诊疗经验。青铜器的广泛应用,在医学上也开始用金属针刀代替砭石和骨针,不仅促进了针灸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外科手术的发展。在诊断方面,《周礼》记载有听声、望色判断生死的方法。治疗方面,针灸,药物、导引、按摩已经全面应用。那时的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医学理论,古代哲学思想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说理工具逐渐引入到医学,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影响非凡的医学大家,如战国时期名闻列国的医生扁鹊;东汉时期就最早在发明中药麻醉剂,用以实施外科手术的"外科鼻祖"神医华佗、写出不朽著作《伤寒论》,确立中医辨证论治的"医圣"张仲景等人。随着中医学四大经典入门巨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的出现,标志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至此,中医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2.晋唐时期的临床医学发展

晋以来,中国渐趋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和繁荣,中医药学也迅速成长。儒、道、佛三家唯心论和宗教盛行,也影响到医药学术的思想和实践。

晋唐医学的兴盛,具体表现之一出现了大部头的综合性医学著作,最具代表性的,是"药王"的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它是我国第一部医学巨著《备急于金要方》,全书分232门,收方5300多首,集唐代以前医学之大成,被后世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具体表现之二是在针灸学。由皇甫谧撰成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书——《针灸甲乙经》,成为后世针灸学研究的规范。古代日本、朝鲜等国也都把这部书作为学习针灸术的教科书。皇甫谧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与孔子齐名于世界文化史的历史名人。

3.宋金元医学百家争鸣时代

宋代采取文官统治,重视文士的培养,一部分人进入医学研究的行列中,使医学队伍的水平有所提高,出现了既习医术,又通儒学者的"儒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名言,他还有一句影响深远的话,"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所以,到了宋代,文人懂医,蔚然成风,上自君主大臣,下到草泽民间,都以能知医药为荣。如政治家司马光,大诗人陆游,文学家苏轼,科学家沈括等,皆通经博史,医术精湛。另外,在针灸学领域最值得一提的是王惟一所编的《针灸图经》和他发明设计的针灸铜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事件,标志着针灸教学方法的巨大变革。

1523585790173c54d58fcab.jpeg

图2:针灸铜人

到了金元时期,中医学产生了医学流派,最著名的是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分别创立"寒凉派"、"攻邪派"、"补土派"、"滋阴派"四大学派,开创了中医学术流派百家争鸣的时代,极大丰富了中医药的内涵。

1523585790453a224dc524e.png

图3:金元四大家

4.明代药物学发展

明代中国医药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本草纲目》这部巨著,而它的作者李时珍,更是尽人皆知的伟大的博物学家。他历时30余年,终完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著作出版后,风行全国,后来又传到日本,陆续译成德、英、拉丁、俄文等多种文字,传遍世界。《本草纲目》不仅对药物学作了详细记载,还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内容丰富。此书被达尔文赞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5.清代温病学派

所谓温病即流行性传染病,常发于人文荟萃,气候温润的江浙地区。温病学派起源于明末,由明代吴又可开创,繁盛于清代,当时的"温病四大家",叶桂、薛雪、吴瑭、王土雄,提出了温疫病机和温病学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由叶天士所撰的《温热论》,被温热学派尊奉为经典。

三、医林典故

1."医生"称呼的来历

"医生"之称,始见于《唐六典》:"医生四十人,典学二人",即指学习医学的人。唐时设置学校令人习医,凡学医的人称为医生,并不完全等同于今日之医生。唐以前,行医之人称呼较为复杂,如小疾臣、疾医、太医令等。宋元明清时期,由于历代皇帝比较重视医学,医政管理日趋完善,设专门医官制度,如立翰林医官局和太医院。但是对从医者的称呼仍不统一,直至近代,"医生"才成了为医治病者的通称。

2."大夫"与"郎中"的区别

"大夫"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阶称号,阶级地位很高。古代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春秋时代的大夫,按职位高低有上、中、下之分。但这些都不是医官。直至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设置了大夫、郎中等官职,是医官中最高级。由此,太医专称大夫。唐末五代以后始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称医生为"大(dai)夫"。

"郎中"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始于战国,沿袭至清,为尚书、侍郎之下高级官员,清末始废。因宋朝医官中有"郎中"一职,故社会上以此来称呼医生。

3.何谓"本草"

"本草"一词源于《神农本草经》干百年沿用至今,它已经成了所有中药材的统称。中草药为何统称中药材为"本草"呢?根据五代时期的韩保升说法:"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应该说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药材统称为"本草"最公认的解释。《说文解字》中说:"药,治病草也,从草。"这反映了最初只有植物药的状况。虽然,后来人们又发现了动物药、矿物药,但这一概念被保留了下来,所以后世把药物统称为"本草"。

4."堂"的来历

据说,名医张仲景举孝廉,做了长沙太守,仍定期在衙门大堂为百姓解除病痛。行医时他端坐在大堂上,为群众诊治。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XX堂",现在中医馆或中药店称"堂",比如正知堂也是源于此。

四、结语

中医文化包罗万象,大道至简,至简则美,走近中医,方能品味别样中华文化。

施今墨:我临床所见之失眠有四种情况

点击 4968 健康故事

原来李时珍用中药名写过情书!

点击 3432 健康故事

“讳疾忌医终丧命”

点击 5515 健康故事

“因势利导解病源”

点击 4685 健康故事

“悬丝诊脉”的前生今世

点击 6507 健康故事

乾隆与仙鹤草

点击 5478 健康故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