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阅读:3677 来源:上海正知堂鼻炎专科门诊

中医养生


穿越历史的长廊,回望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古铜青瓷等源远流长,流芳溢彩。当然,还有一种文化根深叶茂,灿烂夺目,它就是传统中医养生文化。

起源《十问》尧问于舜曰: “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一书。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我国传统中医养生文化起源甚早。有关养生文化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

到了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等理论。 战国时期我国养生文化发展迅速,各种历史著作都体现出了人们养生的观点。 先秦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等养生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养生思想的范围逐渐变得广泛,养生方法也呈现多样化,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国,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医养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融合了儒、 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棵充满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传统中医养生之道,涵盖了七大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情趣、品质等方面的调养。

2.行为养;起居行为调养。

3.气养。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

5.食养;食疗调养。

6.药养;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7.术养;即利用按摩、推拿、艾灸等疗法进行养生。

传统中医养生文化的三大特点

1、防重于治,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预示人们从生命开始之初就要注意养生,防病于未然。《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故无患也。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祸患意识一脉相承,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 2、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养生,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黄帝内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顺应自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和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自然,以葆健康。

胡大一:关于心血管病,我们常陷入六大误区!

点击 6599 正本清源

红花与西红花有何不同?

点击 6425 正本清源

服中药时间 其实大有学问

点击 5678 正本清源

中药生物化减毒增效作用显著

点击 4399 正本清源

金铃子不是金樱子

点击 4273 正本清源

红枸杞VS黑枸杞,两者大不同!

点击 10073 正本清源

查看更多